加州分子云中纤维状结构与恒星形成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4-10-21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张国印博士与法国原子署恒星形成和星际介质团组合作,利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深入研究了加州巨分子云中的纤维状结构及其在恒星形成中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AA,2024......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张国印博士与法国原子署恒星形成和星际介质团组合作,利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深入研究了加州巨分子云中的纤维状结构及其在恒星形成中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AA,2024......
中国古代拥有丰富的天文观测记录,其中尤为宝贵的是大量实测的恒星观测数据。然而精确确定这些数据的观测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来自宋元两个不同朝代的观测数据集为基础,采用一种广义霍夫变换的新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不仅可以......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李广伟等人,在SVOM卫星的地基广角相机阵列(GWAC)的触发事件中,收集整理了来自162颗光谱型从M2到L1的冷星的163个超级白光耀发,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冷星超级白光耀发样本。基于这个样本取得了如下重......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利用了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和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成像数据,对2022年5月9日至10日间发生的太阳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X1.5级太阳耀斑......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生席文哲等人在活动星系核宽线区反响映射研究领域获得了新进展,建立了一个利用比较星对时域光谱数据进行二级谱修正的方法,修正了丽江2.4米望远镜对NGC 5548的反响映射观测数据。这一研究成果近来发表在《天......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以及其他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暗条爆发前兆以及爆发过程进行详细研究,探讨了太阳活动区暗条爆发初发的物理机制。研究成果(Onset mechan......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的王金成博士及合作者,主要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成像数据和羲和望远镜的光谱数据,针对日珥的精细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日珥小尺度波动的物理本质及对日冕加热的贡献......
近日,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王科研究员牵头的团队,使用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观测了银河系旋臂中心(又称为“骨架”结构)的两个典型的纤维状巨分子云,发现其中存在普遍的冷中性氢成分,从而揭......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天马望远镜团队充分发挥天马望远镜“一镜双频”的观测优势,通过分析天马望远镜在2019年1月开始对磁星XTE J1810-197开展的跨度900余天的2.25/8.60 GHz双频同时观测数据,首次发现该星在......
近期,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左肖雄、陶一寒、许允飞等人与爱因斯坦探针(EP)空间科学卫星团队的刘元、张文达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X射线源自动分类方法。该方法旨在快速准确地识别EP和其先导设备LEIA观测的X射线暂现源和变源。这一......
近期,厦门大学顾为民教授团队刘浩彬博士生等人利用LAMOST DR10中分辨率光谱,结合TESS、ZTF、ASAS-SN等测光巡天数据,对LAMOST数据中致密天体候选源进行了全面的地毯式动力学搜寻,最终发现了89个包含致密天体候选源......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5000余颗系外行星。这些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的构型丰富多彩,而且往往与太阳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见图1),已发现的系外行星大部分是太阳系中没有的,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所谓“超级地球”和“亚......
近日,科研人员基于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盖亚(Gaia)等望远镜的观测资料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得到了热木星出现率(即恒星周围平均有多少热木星)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给出了热木星长期潮汐演化的大样本观测证据,为定量揭......
近期,来自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利用LAMOST光谱数据,并结合Fermi、Gaia以及TESS等国际上多个望远镜的数据,在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长轨道周期的红背蜘蛛脉冲星候选体。考虑到该系统较......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付建宁教授课题组利用LAMOST-Kepler/K2巡天获取的低分辨率光谱数据,结合Gaia DR3获取的恒星距离计算的绝对光度和金属丰度,在非Blazhko效应的ab 型RR变星EPIC 248846335的恒星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