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LAMOST-Gaia数据解析银盘南北不对称与相空间蜗牛结构的关联证据
2024-10-21随着国际上各大巡天望远镜的数据发布,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并非像早期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大部分恒星分布在扁平状的圆盘(简称银盘)上,且处于简单的对称结构中;而是发现银河系的成长历程中,经历过多次吸积、碰撞、并合矮星系的复杂过程,这些过程......
随着国际上各大巡天望远镜的数据发布,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并非像早期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大部分恒星分布在扁平状的圆盘(简称银盘)上,且处于简单的对称结构中;而是发现银河系的成长历程中,经历过多次吸积、碰撞、并合矮星系的复杂过程,这些过程......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银河系三维结构研究团组的博士生赵欣林、王松副研究员等人通过LAMOST DR9和Gaia DR3数据发现了三个包含白矮星或者中子星的宽距双星系统。该成果是研究人员基于LAMOST高精度的视向速度数据和Gaia......
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于2024年1月9日发射,目前处于在轨测试阶段并已探测到多个暂现源。为了积极响应国际天文社区与EP进行观测合作的呼声,近日,通过国家天文台EP科学中心,法国CEA相关团队的共同努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袁晓如课题组与国家天文台展开跨学科合作,研究设计了一个结合自动分析与人工用户参与决策的交互式光谱分类检查可视分析系统,在保证分类准确率的同时显著提高分类效率。工作近日被国际可视化领域旗舰期刊IEEE Transacti......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天文台、美国圣母大学及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提供的海量恒星大气参数和修正后的欧空局Gaia的XP光谱数据,计算得到了精确测量恒星金属丰度的最......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的谈磊、王锋、梅盈、邓辉、柳志存和刘超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迁移学习方法的白矮星的搜寻研究。本研究基于LAMOST发布的光谱数据,通过迁移学习方法构建分类模型用于搜......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的博士研究生申海亮,在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CO(1-0)和NH3的观测,深入研究银河系英仙座旋臂上的两个相邻超大HII区-W5分子云复合体,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对周围分子云及......
近日,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硕士研究生玉米提·麦合木提在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指导下,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英仙座分子云进行了大尺度的甲醛谱线观测,并结合赫歇尔卫星(Herschel)远红外以及美国五大学天文台(Fiv......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国际交流计划(PIFI)的访问学者Lopez-Corredoira Martin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团队、西华师范大学李静研究员团队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王海峰团队等人所在的国际......
近期,王海峰等人组成的“物语星源”计划工作组基于该团队在2022年底所得到的银盘梯度下降旋转曲线、金斯方程的推导模型及LAMOST巡天的公开数据,绘制出第一张多星族分布下的银河系外盘非对称漂移天区分布图,揭示出非对称偏移观测参量的复杂......
3月25至27日,2019年慕尼黑卫星导航峰会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成芳、助理研究员张小贞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代表团成员参加会议,并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 会议期间,成芳、张小贞作为中方代表,参与了“增......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立并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的产生、保持和长短波授时发播任务。 衡量一个守时系统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原子时TA(k)的稳定度、协调世界时UTC(k)与国际UTC的控制偏差以及对国际原子时TAI归算的贡献(权重)......
针对当前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 TWSTFT )中的周日效应现象, 2016 年 1 月,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双向工作组( CCTF Work Group on TWSTFT )成立了基于软件定义接收机的卫星双向工作研究小组。 2......
2024年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空间科学论坛在京召开。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实施的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第一批在轨探测图像。 爱因斯坦探针(Einstein Probe,简称EP)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
快速射电暴(FastRadioBursts,简称FRBs)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短暂而强烈的无线电波爆发,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能够释放巨大的能量,足够驱动人类社会万亿年。自2007年人们第一次发现快速射电暴以来,它就因其神秘和强大吸引了全......